楼市正“挨冻受饿”?建筑工人到位10%,300员工中介还能扛2个月
2020-02-26 09:49:53 蓝白观楼市
吃惯了“大鱼大肉”的房地产,最近正在“挨冻受饿”。
一方面,市场气氛太冷,楼市碰到了许久未曾经历过的寒意。
各城市纷纷暂停售楼处,部分网签中心延迟复工,受其影响,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接近于0,按照中金宏观的统计,30个城市在2月初的成交量每日不足5000平米,按100平米一套房来计算,几十个城市一天只卖了50套房子。
到了最近几天,才出现了一个好消息:2月3日开始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成交量逐步恢复,从第5周开始,成交量一周高于一周,截至第7周成交量为2012套,环比上周1383套相比上涨45.48%。
另一方面,没有成交量,就没有销售回款的收入,房企不得不忍饥挨饿。
一般来说,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分为国内贷款、利用外资、自筹资金与其他资金,占比分别为17:0.1:32:51。
也就是说,“其他资金”占房企的资金来源比例达到了51%,所谓的其他资金,指的就是销售回款、银行按揭款,现在没了成交量,也就意味着房子卖不出去,开发商身上的银行贷款、信托融资就还不上钱。
撇开这些冷冰冰的数据不谈,我们从两个例子“管中窥豹”,来描摹出目前楼市的全貌。
1,返程潮下,建筑工人仅到位10%。
据中房报2月24日报道,某TOP10房企的城市总经理接受采访时说:短期内房地产行业全面复工的难度很大。复工需要工人到位,他的辖区内20多个项目需要几千人工人,但截至2月中旬,只到位了几百人,也就是1/10。
有人会说,返程潮早在2月中旬就已经开启了,至今已经过去了10多天的时间,为什么到位的建筑工人还这么少?
这位房企城市总经理说:“工人从四面八方回来,就算交通上可以解决,但住的问题还是很头疼的”。
举个例子,一个工地需要200个建筑工人,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,即便顺利回到项目上,先要观察7-10天左右,这期间的住房是个很大的问题,中心城区的小区外来人口没办法租用,城中村的房子也不像平时那么好租,即便开始复工,人员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聚在一起。
现在已经是2月末了,工人如果只到位了10%,3月中旬前,期房如果不加速施工,必然会延误今年交房的时机,这对开发商的信用、回款都是更大的考验。
2,一个300多员工的中介,账上的资金只能撑2个月。
贝壳研究院2月24日发布了一篇报告,讲了一些典型的中介从业者案例,透视目前的行业生存现状。
一位刘姓老板,旗下有16家直营门店,19家加盟门店,总体人员规模300余人,经纪人占了9成以上。从成本上测算,单看人工成本,一个月就有40万的固定支出,还要算上每月14万的门店租金成本、端口费用等支出,被问及还能支撑多长时间,他说,“也就能撑2个月吧”。
更重要的是, 2019年,由于多数加盟门店的业绩并不佳,总体上这位中介老板的品牌仍处于亏损状态。
此外,现在开发商都在通过中介的渠道卖房,这位中介老板也不例外,目前有300-400万的新房佣金未结算,这笔钱平时缓几个月是无所谓的,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,账上的资金只能够扛两个月的时候,这笔钱有点“望梅止渴”的感觉。
300多人的公司,旗下分布35家门店,这样的企业在平时看起来是那么的“强大”,可这么多的人员、店铺,都是基于资金的高速周转实现的,一旦收入断层,2个月的时间,闭店人散的结局是难免的。
换个角度看,房企与中介所经历的阵痛,未见得不是好事,有利于行业加速淘汰,快速“出清”。
一方面,高杠杆扩张的开发商,本来就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。
扬子晚报关于房企破产的一篇报道显示,2月至今的合计房企破产企业数量为20家,平均每天要破产2家,而在2019年,全国有近530家房企发布破产公告,平均每天接近1.5家。
从1.5家到2家,这绝非简单的数字变化,而是房地产行业环境变化的写照。
过去这些年里,我们见惯了高杠杆负债的开发商,他们用“空手套白狼”的手法,手里连启动资金都没有,趁着银行信贷宽松,就敢去贷款、拿地、盖房,趁着房价水涨船高,也赚得盆满钵满。
因此,2020年必将成为“吹尽黄沙始到金”的年份,那些没有现金流支撑,没有融资话语权的中小开发商会加速倒下。
另一方面,购房者的选择面会更广,市场更适合刚需生存。
以前买房,购房者的选择面是很窄的,当开发商没有遇到资金压力时,特价房基本都是套路,打折房源也少之又少。
彼时是房企的好日子,购房者的话语权却没多少,尤其是前几年的三四线城市,因为棚改货币化安置,大量拆迁户扫楼买房,造成实质意义上的“卖方市场”,购房者没有任何砍价的空间可言。
但2020年的情况大有不同,像上文提到复工缓慢的房企,现金流压力较大的中介,为了生存下去,开发商会推出更大的折扣,中介不得不打“价格战”来吸引购房者,对刚需来说,在经历了2015-2017年那样的煎熬后,今年的置业成本、议价空间必然会增大。